流浪地球

主演:内详

导演:郭帆

类型:科幻片 科幻,灾难

年代:2019大陆

  • 七七云2
  • 七七云1
  • 正片
  • 蓝光

猜你喜欢

科幻片不符合科学是天底下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人家本来就是科幻和电影,不是科学。

所以问题在于,这些不科学的点被拿去干了啥。

《流浪地球》的电影只截取了小说原作背景的一个片段然后创作了新的故事,对科学元素的用法和原作非常不同。电影里的科学部分都是完全为剧情而服务的,剧情需要怎样的节奏,就提供怎样的灾难和怎样的解法(类比星际穿越),而不是因为这些灾难和解法有内在的科学逻辑和物理进程(类比火星救援)。

老实说这种用法是不能满足我的个人愿望的,但整体来看这的确是正确的用法。火星救援那样的原著好久才能出现一个,它的科学逻辑也只有少数观影者能充分欣赏。按照这条路线,《流浪地球》电影对科学的运用其实是成功的。

成功不意味着没毛病。我觉得流浪地球的电影和原著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善于藏拙。

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描述的宇宙里,智慧生命不是自己按照自然选择原理演化出来,而是被一个超级外星智慧一步步引导出来的。那是一个智能设计论成真的宇宙。但是故事依然发生在今天的现实,故事主人公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古生物学家,而现实中的证据是不支持智能设计论的,换言之这部小说的大前提就不科学。

但是整部小说都还是建立在今天的现实上,不是平行历史也不是遥远未来。怎么办呢?作者安排了一个外星人抵达地球,让她和主人公辩论,并把那些支持智能设计论的证据由她之口说出。(特别是,小说里的外星人用更先进的物理和数学证伪了多宇宙假说,指出所有存在过的宇宙加在一起也不超过十几个;他们还发现了我们这个宇宙中数量极多的智慧生命,从而证明我们的宇宙确实异乎寻常地容许智慧。)

换句话说,作者把所有“不科学”的东西都包装打扮成了“更先进的科学”。

这个做法说出来显得很廉价很偷懒,但它恰恰是不少创作者的短板。有些作者对相关科学了解不够多,没有意识到他们违反的科学元素有多重要;有些作者很在乎保留现实感,但科学不是他们现实感的一部分;还有些作者出于自尊心不肯把非科学内容用未知包起来,而一定要强行给出解释。种种原因,让一部作品里的反科学元素没能被藏起来,而显得突兀和违和。

举几个例子看一下吧。

《2001:太空奥德赛》里的关键元素,无论是黑石板还是星门,都是完全神秘的,结果它成为了全片甚至整个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景。没有解释,不需要解释,也不会有很多观众想拿现有科学去解释——人家明明白白把自己放在了未知的最远端。科学是承认甚至欢迎未知的呀!只不过科学对哪些东西是未知的有一个大概判断。强行解释和强行拒绝解释都不是科学的。

《星际穿越》的黑洞场景肯定是被2001所影响了,但剧情需要没法全丢给未知,只好拿出了一个五维生物作为解释。这并不科学,但好在我们确实不太清楚黑洞里面应该是怎样的,而且高维生物在科幻传统里确实为所欲为,所以还算蒙混过关。

《火星救援》全片都相当科学,不过开场是个大硬伤:火星尘暴虽然风速大又频繁,但因为火星大气层太稀薄了,物理杀伤力远不如地球上的风暴。这个没有办法,总得有一个开场灾难让剧情运转起来,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有一个能用的替代灾难,火星沙暴会带来电晕放电,曾经毁掉过苏联的一个探测器。作者后来说,早知道有这个,当时就用了。)所幸,火星沙暴很可怕这件事情已经被科幻渲染了很多年,所以还算不太违和。

《流浪地球》小说的开场灾难就有点奇怪了。氦闪是太阳生命历程里确实会发生的阶段:低质量恒星不能正常地进行氦聚变,只在生命末期会有一些残留的氦被压到一起,短暂并剧烈地烧一把。但是,氦闪只有在恒星内核里的氢快烧光的时候才会发生,此时恒星已经红巨星化很久了(对太阳而言,大约是脱离主序之后12亿年),如果地球还在原轨道上的话,早就不宜居了。这和小说里正常太阳突然要爆发的状态截然不同。太阳自身质量不够变成超新星,也没有双星可供它吸收质量,所以作者大概是先决定要按照超新星处理来逼地球离开,然后选择了太阳生命周期里最像超新星的一个阶段,把它强行提前,用以启动剧情。

这个处理方式的好处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氦闪,并且它的原理听起来还算像模像样。坏处么……除了让懂天体物理学的人不满之外,对普通观众其实也有点突兀。好端端的太阳怎么就突然要炸了呢?缺乏剧情层面的铺垫。

到了《流浪地球》的电影,真正启动剧情的灾难是地球要撞木星了,原因是木星的“引力激增”。

等等,啥?

决定引力的一共就两个变量,一个质量,一个距离,从哪多出来的引力啊?

实际上掩饰一下这个问题并不算很难。木星是流体,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确实可以导致引力异常。普通情况下这个异常程度不过万分之一,但可以设定为地球的到来正好干扰了木星内部某个临界状态的重要流动路线,就像气候的小幅变化可以影响北大西洋暖流带来大幅后果。

不过这种掩饰由我来说是没有用的,要靠电影自己展现。在电影里不但没有看到解释,甚至连科学家发现异常——表示惊讶——追寻原因这样的序列都没有给。电脑宣布木星引力激增,地球要撞上去了,巧合的是地表同时大范围受灾,于是所有人忙于救灾,而无人询问原因。

这灾难的确是很好地推进了剧情,但是为剧情服务得过于彻底了,而忽略了灾难自己也应该有一个运行逻辑。

假如按照更加标准的套路来讲故事,可以是首先大家决定用木星做引力弹弓,有一个科学家指出我们没用过地球这么大的东西做弹丸,可能会导致木星流体特征异常,被其他人否决,随着地球靠近木星开始出现不好的迹象,但真正实锤证据到来时大家发现为时已晚,只好想办法补救,如此等等。当然这个故事有点偏离影片主题了,导演选择不详细讲我可以理解,但把一个反科学的开场灾难这么随意地当做既成事实扔出来,不展开不包装不掩饰,难免给人以机械降神之感。

类似的问题贯穿了整个电影。论科学性,大部分科幻大片并没有比流浪地球好到哪里去;它们最后结果比流浪地球要好或者糟的原因不在科学性本身,在于有没有把它们包装得至少在影片内部符合常识。星际穿越的洪水星和寒冰星已经是乱来了,黑洞里的巴别图书馆更是胡乱展开,但它非常努力地为这些场景做了铺垫;普罗米修斯被嘲笑的点也不是工程师的行为在科学上讲不通,而是整船宇航员都是傻逼,在外星随便摘头盔,见到异星生命毫无警惕,不派人值夜班,发生意外不通知所有人,当然还有看见大轮子滚过来不懂得往侧面躲。

而忽视灾难本身的科学逻辑,最终也会导致剧情上的矛盾。事先算好的轨道因为引力激增失效了,证明引力本身是不可预测的,既然最重要的变量都变成未知数了,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AI接下来的轨道计算呢?木星虽然引力激增,但地表的表观重力没表现出明显变化,没有人走出月球步甚至火星步,这么小的引力变化为何会导致发动机熄火、城市停电呢?如果发动机是这么敏感的东西,为何不多放几个火石在边上备用?发动机火焰喷得更高意味着工质速度更快、推进更高效,那平时为什么不这么用?这次改写程序需要人工推撞针,那上次改写是谁推的撞针?点燃氢氧混合气体只需高温,为什么不能用发动机扔一个高温物体过去?这些都不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电影专注于剧情本身的推进,而没有留出功夫来解决或者至少掩饰它们。

我承认这很有可能是在吹毛求疵了。一部电影需要顾及的因素太多,可能很多点都是导演和编剧考虑过但迫于其他原因不得不放弃。所以我依然认同说流浪地球对科学元素的使用整体上是成功的,这是一部好的科幻电影。

但它总还是可以更好的,对吧?

————————————————————————

附一个我随便设想的这部片子的科学矛盾展开方式。我知道这是站着讲话不腰疼,真按照这么拍完全有可能变成烂片,所以仅供娱乐和参考:

背景:巴纳德星轨道遭受异常干扰,开始以更高速度靠近太阳系,威胁扰乱所有行星轨道。

对策:行星发动机,地球过木星进行引力弹弓+奥伯斯机动(在最靠近木星处全力开发动机,因为在引力井深处燃料效率最高)。

开场灾难:因为低估了木星内部流体的复杂性,地球的到来导致木星质量分布发生重大改变,使得发动机遭受了巨大的潮汐力,加上本身满负荷运转、安全余量不高,导致故障熄火。

麦高芬:实验性的引子燃料,用途不是重新点火而是更强喷射效率熬过灾难(因为实验性的所以量少且需要远程运输)。

途中灾难:除了寒冰,可以考虑加上更多地壳活动(毕竟发动机本来就应该给地壳施加很大应力了,突然熄火带来的影响肯定更大)。

道德冲突:更强的发动机喷射会导致地质灾难,可以在附近一个断裂带上安放一个城市,说这个城市可能被牺牲(实际上不一定真的牺牲了,可以安排一个配角在这个城市里逃生)。

高潮:木星点燃计划,但起到推动地球和改变木星洋流的双重作用。(好吧,烧木星这点子很不科学,氢氧实际上不太可能充分混合,能量更是不够,但我确实很喜欢它)

牺牲:空间站自毁,但是稍微多强调一下保留地球在实际层面的重要性(这个决策重大,电影里稍微有点显得感情用事了……)

结局:黯淡蓝点,只不过这次的小光点是太阳了(这么好的梗不用白不用)

最新最全的韩国情色电影和韩国三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Copyright © 2022 七七影院 www.77tv.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