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祖国

主演:克瑞丝汀·罗丝,SigfritSteiner,GerulfPannach,RobertDietl

导演:肯·洛奇

类型:剧情片

年代:1986英国

  • 七七云1
  • HD

猜你喜欢

最开始我是被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标题Singing the blues in red 所吸引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红歌蓝调?在红色中唱起蓝调?在红色阵营中唱起悲伤蓝调?(如果我先看到的是Fatherland 这个标题可能就不会太感兴趣了。)

由于后半部分几乎都是英语对白,听不大懂,也没有字幕,第一遍没看明白。但大致能体会出那种无处可去的感受。斯大林主义并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不意味着自由。一个老套的寻父主题,被放置在历史(西班牙内战与二战)与现实(冷战双方无所不在的监视)的双重压迫之下。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后来,借助剧本和网上的英文字幕,电影中历史与现实的纠缠才逐渐变得清晰。

第一段讲的是非常常见的冷战东欧叙事,艺术家遭到监视与驱逐。着墨不多,不过特意挑选了布拉格之春的时间点(1968),用一场审讯戏作为当下东德故事(1985)的回溯与补充,也借此点出了作为抗争者的父亲形象,又与第二段中CIA的问话彼此对照,表意相当丰富。第一段的重点落在临别时与母亲的谈话,或者说争论。话题始终围绕着禁令与服从,“社会主义”的定义权被垄断,引用马克思的原文也会被指责是断章取义。祖国fatherland(父地)掌握着绝对的权力(父权),用来消灭一切压迫的暴力机器成为了压迫本身。这时,出路只有离开。

第二段来到西方阵营,见识到引诱、虚伪与同样无所不在的监视。公司关心合同与商业利益。文化部官员借此机会大谈民族伤痛与自由。CIA几乎控制一切。而监视却仅仅被当做一种偏执狂、妄想症(paranoia)。前两段几乎处处对照。都有向跟踪者借火,东德的审问对应CIA的问话(或者也可以说审问),离别派对对应欢迎派对,与母亲的争论对应与文化部官员的争论。在发布会上,主角拒绝谈论东德,拒绝站在西德这一侧抨击东德。西德有自己的未被清算的罪行。以反共之名,原纳粹在战后又重回西德的高位。“我只能认为,您和您所代表的西德政府,是法西斯德国的继承人。这与自由无关。”遗憾的是,主角在发布会上的严肃、猛烈、一针见血的批判,最后却归结于大众对于这种姿态的喜爱与公司的商业利益。于是,只能继续离开。

第三段则是故事的核心,也是谜底。在拒绝了冷战双方的立场之后,寻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仅剩的选择与出路。暂且忽略性别议题的话,寻父意味着寻找自己的来处,寻找历史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寻找未来的可能。在主角心目中,父亲是怎样的呢?一个西班牙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是斯大林主义的抗议者。这似乎提示着,在强权历史的缝隙中,希望的存在。然而,谜底却是全部预期的反面。在影片最后,主角与父亲的对峙,呼应着之前与母亲的争论。如果说,与母亲的争论反映着现实的困境。那么,与父亲的对峙则揭示着历史的残暴与个人的无力。在那样的情境下,天真,或者说清白无罪(innocence)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因为这意味着没有认识到自己参与的罪行。那么,接下来的推论呢?所有人都有罪,所有人都别无选择,因此,所有人都不需要负责了吗?不对,在斯大林格勒战斗与为盖世太保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握有更大权力的人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主角最终拒绝了认父,再一次选择离开。但此时,已经无处可去了。

无处可去,并不是说就此陷入彻底的虚无和绝望。相反,第三次的离开恰恰是选择离开犬儒与虚无的立场。主角父亲最后的一句反问:Who are you? 并没有得到回答。但这个问题是留给所有人的。我是谁?我的立场什么?我究竟负有怎样的责任?我又该做什么呢?影片当然没有给出答案,但其实充满了提示。东德工厂里的年轻人通过涂鸦表达不满,又被迫清理干净。在英国,听众连进电台追问美军基地中导弹的真实意图,被主播打断。几个人带着标语想去发电厂抗议,被警察拦下。掩饰之下,有真实存在。当然不能忽视影片中的重要人物,法国记者。她始终不放弃对历史与历史中人的追责。追问历史,才有办法开拓未来。“总要从什么地方开始。”“这件事情总要有人来做。”或许,出路就存在于当下的行动之中。鲁迅先生的名言放在这里特别合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最终,主角在阿姆斯特丹唱起Singing the blues in red。而许多年后的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呢?

最新最全的韩国情色电影和韩国三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Copyright © 2022 七七影院 www.77tv.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