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

导演:查理·考夫曼

类型:剧情片

年代:2020美国

  • 七七云1
  • 七七云2
  • 我想结束这一切
  • 正片

猜你喜欢

  • 捕蝇1999

  • HD

    阿马罗神父的罪..

  • 正片

    欲望保姆

  • 已完结 共37集

    热爱

  • 第5集

    换了人间

  • HD

    黑帮大佬和我的..

  • 在阴影中

  • 险恶联谊会

  • HD

    同班同学

  • 更新HD中字

    苹果

  • 正片

    追凶者也

最近这个周末,我看了两部关于 时间 的电影,院线热片《信条》,和在Netflix悄悄上线的本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虽然两部电影都有不小的观影门槛,肯定也会遭受不少质疑乃至谩骂,但我还是想要为两部电影鼓掌,为原创精神鼓掌,为新奇脑洞鼓掌

观看影视作品,除了单纯的享受和“爽”之外,如果能够在智力上得到挑战,甚至换个角度去看待电影、看待整个世界,未尝不是一件拓宽眼界、感受不一样生活的乐趣呀。

PS.《我想结束这一切》太上头了,本来只是想简单写一个与《信条》的对比,结果越分析越受触动,都有点刹不住车了。第一遍糊里糊涂,第二遍泪流满面。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对比着来看一下:

《信条》虽然看起来被各种术语包装得高大上,望而却步,但其核心还是因时间倒带而形成的U型故事结构。正因如此,当故事在“U”弯道口拐弯之后,反向前进的观众如果能够快速联想起正向进行的内容,故事的走向就变得可以预见。所以,从故事架构的角度上来说,因为“前半场”就是剧透所以《信条》是诺兰最不悬疑、最predictable的一部电影(有人评价为“剧透也无妨的电影”,电影前半段就剧透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时间再怎么倒转反向,故事还是线性发展的,人物的行为还是有逻辑联系的。

对比之下,《我想结束这一切》才是一部真正需要被剧透的电影,否则就真的一脸懵逼地进来,一脸懵逼地出去,完全不知道到底讲了个啥……主线故事其实很直白:

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男主杰克开车带女友女主去他父母家吃晚饭。车子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乡间。女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我想结束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够听到她的自言自语。两人聊天说地,不一会儿到了男主父母家,而诡异奇怪的事开始接连发生……

这个故事开头梗概是不是有种惊悚故事的感觉?不是,还真不是惊悚片。

切身体验:如果像我和很多观众一样,看了预告片,感觉到了点A24惊悚片的范儿。演员中又是有《遗传厄运》的女主,又是有哈利波特的卢平教授。

于是在没看过原著小说、毫无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凭着好奇地点了进来,那就真的是130分钟电影,120分钟处于黑人满脸问号表情包状态了。

如果说高强度的台词对话提升了观影门槛(容易不知所云而枯燥疲倦),那么放飞自我、跳跃的非线性叙事所幸直接就把门关上了(严格意义上女主视角是线性的,但是她的周遭、他们的身份都是非线性变化的)

我是谁?我在哪儿?这是啥?(哈哈哈不要被吓跑了,听我慢慢解释)

如何打开这道门?

第一把钥匙

男主、

女主、清洁工,都是一个人

准确点讲,男女主都是清洁工一个人幻想出来的alter ego、多重人格。本片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主线,女主去参加男友家宴,另一条是暗线,清洁工的生活。

两条线在末尾处清洁工所在的学校汇合在了一起。原著小说中是男主得知绿帽后气急败坏地冲进学校,而电影中直接留白,最终一场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男女主分道扬镳,消失在雪夜里。

为同一人的证据包括且不限于

1)男女主之间:

2)清洁工和男女主之间:

数不胜数,就等你去发现。

那么男女主作为清洁工的“分身”,象征着什么?我的看法是,男主是现实,女主是理想。换句话说,男主是清洁工真实生活中的样子,而女主才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理想。

很关键的一点,女主所擅长的领域,男主都有所涉及——摄影、诗歌、科学甚至是知识竞赛。

与女主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自信满满不同,男主更像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甚至还有点懦弱(提议吃冰淇淋却离服务员远远的),所以当女主侃天说地刹不住车时,男主愤怒地离开闯进了学校。

也许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样子,自信地发表见解,离开让他厌倦的父母与农村,去追求那些他曾经错过的理想,成为他曾经可能成为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和男主开场谈到诗人、与女主同名的人物时就已经暗示了结局:一位早逝的理想化美丽女子——理想在现实面前,早早地化作了灰烬。

其实如果能早早地把“男女主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这一点带进去的话,电影中很多 怪异、莫名其妙的情节,就make sense了。

举个例子,女主靠在男主父亲的肩膀上,看起来很诡异,但结合男主与父亲见面冷冰冰的打招呼,如果说女主就是男主想要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的话,女主的倚靠,其实就是男主想要亲近这位疏远的父亲的一个象征。

还比如那双蓝色拖鞋。男女主到家,男主给女主他的蓝色拖鞋,说“我的拖鞋就是你的”;最后在学校,清洁工拿出一模一样的蓝色拖鞋让女主换上,女主婉拒,说到“这是你的鞋”,挥手告别,清洁工泪流满面。——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刚刚找回了的那个理想,又要离他远去了。

类似的呼应、伏笔还有很多,不逐一列举。如果你有颇受感触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第二把钥匙

人是静止不动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如果多重人格是解开内容谜底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这句话就是解开形式谜底的第二把钥匙。什么形式?电影表达、呈现故事的形式。多重人格其实不算新鲜话题,《致命ID》《分裂》等等。

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线性、如意识流般的展现形式。

如何理解这句台词?

1)人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人是静止的”,意思是女主相对静止在屋内,而时间在她的身边不断闪回。人是静止的观众,而时间将记忆如投影仪一般投射出来。

相对标志物就是场景与父母。在如此局限的小屋内,一转身一回头,灯光与场景忽然变换,父母忽而年轻、朝气蓬勃,忽而迅速衰老,甚至濒临死亡。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逻辑联系。

2)时间如同寒风一般吹向人

没有逻辑联系的变换,不按套路出牌地切换,就是映照了“如寒风”的这个比喻。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寒风,忽而朝南,忽而朝西。时而吹来童年,时而吹来暮年。

不仅是观众,作为中心人物的男女主,也只得在寒风凛冽之中茫然无措。本片应该有至少30%的时间,都是男女主在冰天雪地里开车的镜头。

窗外寒风呼啸,驾驶在这时间寒风中的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记忆碎片。

第三把钥匙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明白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但一个问题还是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Why?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故事叫做《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得回归电影中片刻出现的这一句话: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1-18》

出现在电影6:30,清洁工车上收音广播。

什么是朱红色的?开场的壁纸(家),女主(理想),冰淇淋店。

什么是雪白色的?这漫天飞舞的白雪。

无论是厌倦又不得抽身离开的家庭,还是过早逝去的美好理想与无限可能,还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都是年老的清洁工难以释怀的“罪孽”。就算他大限将至,他的心中还是被这些朱红色的罪恶所萦绕。

所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选择救赎,选择忏悔,选择释然,选择“结束这一切”。用飞舞的白雪、混沌的时间与记忆,去解开心结。事实上,确实也是他的选择:是他催着离开家,是他在学校拥抱女主后热泪盈眶、挥手告别。

本片的开场是连绵不断的朱红色壁纸,结局是银装素裹的大地。

从朱红,到雪白,他真的,“结束了这一切”。

当然,如果不太认可这个解释,我再提供一个备用钥匙:

大脑狂想记——年老如此,回忆平生

年老的清洁工放开想象力,根据生平看到的事物,幻想出这么一番开车&晚宴,聊以慰藉他平淡的生活。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想舞台剧那般,翩翩舞姿优雅写意,英雄救美大气磅礴。

清洁工的父亲患有导致健忘的脑疾,也许他也遗传了这个病根。而当结束了这一场狂想之后,回到车里,病情发作,一时间他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跟随着猪猪去领奖,感慨自己的一生。

也许这就是很多老人的精神世界?记忆力退化的他们,时而像小孩,时而像大人,神情恍惚中,也许他们如同本片的清洁工,去往了那片雪天世界。

其他的一些细节

1)冰淇淋店的第三个女服务员是谁?

我的猜测,还是清洁工本人,不过是他的潜意识。受伤的手臂象征着他被欺凌,而告诫女主不需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是清洁工所在的学校了),其实是潜意识中想要远离这个早逝的理想,以免触景生情。

2)清洁工最后是死了吗?

我认为没有。2:11:30-2:13:00这段时间里,可以听到汽车开走的声音。也许是清洁工在车里睡着后醒来,开走了车。

本片还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法自圆其说,也绝非盖棺定论。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影,可以做的解析太多了。如果有你还很疑惑的细节,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一些杂谈

1)导演 Charlie Kaufman

没有开门见山的说导演,是因为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当时看预告时评论区全是对CK的称赞,引起了我的好奇。他的作品《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所耳闻,但还没看过。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

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眼花缭乱的象征隐喻,
套中套、剧中剧的嵌套结构,
摧残着观看者的脑细胞,
燃烧着观看者的脑神经,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考夫曼的反人类行为了,
救救这个编剧吧!

本片虽然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也没看过小说,但我猜测电影是大改特改了小说了的。

如此放飞自我、吓坏观众的展现形式,将故事情感积压到最后十几分钟,可真的是“劝退”。

是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吗?欢迎熟知CK的小伙伴留言介绍!

2)生活在树上

有人把这部电影比作《生活在树上》,哈哈也算是联系了个热点。不过,还是得看语境。

我觉得本片中的“堆叠”不算离谱,因为是清洁工的白日梦,齐刷刷地闪过他的毕业知识,内容多话题跨度大,也完全符合他作为物理学者的知识分子背景。虽然我也承认自己对不少提到的内容一脸懵逼,但也不妨碍我能够抓住整个故事的大致框架和能够自圆其说的立意。至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知识点,感兴趣的可以去理一理,更希望能够大神能够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晦涩,各取所需就好。

3)灯塔

前文提到本片的预告片给我一种强烈的A24范儿,虽然实际上一点不惊悚,但还是让我联想到了由A24出品、个人2019年观影最难受、最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灯塔》(还是《信条》出彩男配角Robert Pattinson主演的呢)

第一次观影时两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茫然无措,如鲠在喉,一脸懵逼;但是在后续看别人分析来帮助理解之后,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一个自杀者的死前独白,但是故事确实审视自我与忏悔救赎。而《灯塔》虽然名字暴风雨中的光芒,带给人的感受却还是痛苦与窒息。

我想,原因大概是,《我想》的故事核心是希望,而《灯塔》的故事核心是绝望吧。

总而言之,再度概括我这周末看的这两部电影:

如果看惯了各种remake、sequel的套路满满与陈词滥调,不如找来如同《信条》《我想结束这一切》这样“挑战自我”的电影,换个角度看世界吧。

最新最全的韩国情色电影和韩国三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Copyright © 2022 七七影院 www.77tv.net